美丽的三江畔,宁波人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就在甬城日新月异的同时,宁波教育也开始异军突起。短短几年,宁波教育走出“短缺”,开始向“小康”挺进。但教育工作者并没就此打住前进的步伐,他们再次挥舞起创新的浓笔,要为宁波老百姓打造一片更加美好的教育天地……

nc150420.JPG


    奉化大堰镇三溪小学的同学捧起崭新的课本。

nc150415.jpg


    “初升高”比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nc150414.jpg


    宁波省级以上示范学校(所)

nc150408.jpg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药物制剂技术为省重点专业。

nc150402.jpg


    达敏学校的老师关心残疾学生。

nc150406.jpg


    慈溪育才中学的学生在同外教进行交流。

nc150404.jpg


    宁波大学与市科技局联合举办“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

nc150410.jpg


    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捡拾秋叶。

   
    教育走出“短缺”
    教育硬件、教育观念双双猛进
    一幢幢气派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一台台先进的教学设备在学校安家落户,一位位优秀的教师捧回来荣誉,一个又一个的竞赛奖项被宁波读书郎攀折,就连曾经“先天不足”的高等教育也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宁波人欣喜地发现,这几年,在宁波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宁波教育也随之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让每一个孩子都读好书”,早已成了不争的事实。
    “宁波新课程改革实施得怎么样了?”、“北仑的中考改革方案有助于孩子的特长发展吗?”、“现在是新课程改革时代,可我儿子的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怎么还是那么老一套?”……昨日下午,市教育局局长华长慧等在本报接听群众来电后感受到,同前几年相比,如今宁波人对教育的关注热点明显有了转变。他说,前几年群众反映的基本上都是教育收费等问题,从昨日的互动情况看,群众已开始转而关注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内涵。这是宁波教育的一大进步,也是宁波人教育观念的一大进步。
    十大教育举措
    全力以赴破解难题
    为有效地破解当前教育事业面临的四大难题,确保实现明年的八大教育目标,市教育局将推出十大举措。
    【举措一】创建15所省一级重点高中
    在北仑区试点的基础上,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按就近原则,联合或兼并一批相对薄弱学校,帮助和带动一批相对薄弱学校向优质教育资源发展。
    【举措二】培训1000位中小学骨干教师
    在完成全市3万名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启动高水平师资培养计划,2005年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1000名。
    推进“名师工程”,完成第四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和第三批市名教师及第三批市高校名师的评选工作;建立市级名师培养对象、省特级教师培养对象人才库;通过3年的努力,争取使全市各级重点中学都有一定数量的特级教师、名师和硕士研究生。
    【举措三】6万贫困生读得起书
    为6000多名高校贫困生提供4000多个勤工俭学岗位;继续对14个经济欠发达乡镇和6个片区131所小学、21所中学实施“两免一补助”政策,计划为3万名贫困中小学生提供1400万元的补助金;在城区继续实行特困家庭、低保家庭、三残义务教育段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12年免费教育。
    【举措四】为外商子女教育打通“绿色通道”
    切实、努力办好宁波国际学校,积极帮助宁波爱学国际学校、宁波澳大利亚国际学校举办者做好学校筹建、创办,使我市经商、办企业的境外人员子女接受与国际衔接的教育。在公办学校设置一批外商子女就学基地。对进入教育基地和其他公、民办学校学习的境外人员子女,其收费与宁波当地子女一视同仁。
    【举措五】13万民工子弟有书读
    吸纳流动人口子女在我市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逐步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举措六】农村孩子进得好学校
    扶持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别。2005年出台加快全市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均衡城乡师资配置。建立城乡中小学“校对校”帮扶制度;鼓励城乡教师跨校互聘兼课(兼职);采取城镇骨干教师带徒、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挂职等,为农村学校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实行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教师的职称评审政策向农村教师倾斜。
    【举措七】打造10大职教实训基地
    在原宁波工程学院校区办一所以涉外语言类专业为主的、兼顾艺术类专业的现代服务类综合性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4000-5000人;在原师范学校办一所3000人左右的中职学校;在原幼儿师范校舍办一所1000人规模的专业性较强的精品型职业学校。市职教中心在原基础上扩大办学,另择校舍办好分部,使在校生规模稳定在2000人。
    【举措八】转移培训5万名农村劳动力
    做好培养培训新型农民工作,推进“金钥匙培训工程”,对外来进城务工农民、本地下岗失业职工和特困家庭做好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普遍掌握1至两门就业技能。各县(市)区和街道要建立老年大学(或教育机构)。基本完成县、镇、村三级成人教育与培训网络,2005年,计划成人中专招生数达到5000人,“双证制”培训班招生4000人;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类教育培训达到120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
    【举措九】100位教授、博士进企业
    大力推进高校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2005年,深化100名教授博士、1000名高校教师进企业、进社区。
    重点支持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中试孵化项目及产业化项目。明年计划在甬高校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500个。
    【举措十】6万教师访学生进社区
    在高校开展6万名教师“进学生家庭、进村镇社区、进学生心灵”教育活动。
    沟通教群关系,每所学校每学年需到所在社区走访2次;班主任老师每学年至少对本班学生家访1次;任课教师每学年需走访班上10户学生家庭。
    教育尚有四大难题
    离老百姓需求仍有差距
    尽管这几年我市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尽管在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教育正在作出越来越重要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市教育自身仍存在不足之处,同老百姓的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从现状看,我市教育目前还存在四大难题。
    【难题一】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尽管我市对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在逐年增加,可相对于整体教育环境仍显不足。2003年仅占宁波GDP总量的2.07%,远低于全国3.41%和全省2.49%的水平。
    【难题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省级一级重点中学、市级示范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仍难以满足群众需求,且城区学校间、农村与城镇间学校存在很大差距。
    【难题三】素质教育推行难。近几年我市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传统的原因,由于人们对教育理念的偏差,导致素质教育的推行困难重重。
    【难题四】教育的社会贡献度有待提高。教育以经济为基础,同时教育又必须为经济社会提供重要支持,以目前宁波教育对经济的贡献度看来,还有待提高。
    明年教育八项目标一一道来
    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市教育局针对宁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05年的八大教育目标。
    【目标一】义务教育段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保持在100%和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2%;年度幼儿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目标二】市属普通高校计划招生3.2万人,其中本科招生1.44万人,在甬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1万人;成人高校计划招生1.2万人,各类成人高校和远程网络教育注册学生达到8万人;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400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达到700人;在甬高校本专科比例达到4.55.5左右;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
    【目标三】中职学校计划招生33982人,其中,普通中专计划招生5550人,技校计划招生2650人,成人中专普通班计划招生1210人,职业中专(含职业高中)计划招生24572人。普职高比例保持11。
    【目标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农村劳动力参加教育培训人数达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其中实用新技术、新知识培训人数达到20万人次,农民免费进高校培训达到200人;城区社区教育覆盖率达85%以上。
    【目标五】完善高教园区(南区)建设;加快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新校区等工程建设;改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
    【目标六】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制订宁波市中小学现代化校舍建设标准。
    【目标七】培养和引进一批名教师和骨干教师,小学和初中教师的高学历分别达到72%和65%以上,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8%以上。
    【目标八】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重点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在全市创建100所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继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示范乡镇评选活动。


宁波市教科网版权所有